◆本網頁圖文版權所有,若有轉貼、引述請先取得同意◆   【回首頁】

<<<<<<白色恐怖受難者最新名單展、和平詩畫展、世界和平博物館特展,持續展出中,歡迎參觀。><<<<<<

《綠島的一天》前記之一

文/曹欽榮

《綠島的一天》記錄片短短40多分鐘,鋪陳了幾十年來政治受難者與綠島人之間的動人故事,多軸線的故事和三代之間的人物,穿梭在台灣與綠島的時空逆旅。《綠島的一天》呈現8年來採訪受難者累積的初步成果,影片緩緩掀開將近60年的封塵記憶,許多更動人的生命情懷故事,需要更多的40分鐘、和更多的一天來娓娓陳述。
(圖說:《綠島的一天》緩緩掀開將近60年的封塵記憶,許多更動人的生命情懷故事。)

影片裡有2001年採訪白色恐怖受難者的錄影紀錄,最近的錄影紀錄是2009年6月在綠島和台北。這支影片的想法來自長期採訪許多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家屬,她/他們的生命經歷連結著綠島難忘的記憶,這些記憶也同時交織著當時封閉島嶼的綠島人的記憶。

尤其新生訓導處(1951- 1965年)時期,「勞動思想改造集中營」常被形容為白色恐怖時期,綠島監禁受難者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則是封閉式高牆圍繞的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1972- 1987年,通稱綠洲山莊)。一般所稱「集中營」式管理監控,仍然是封閉式的,集中營很難描述當時新生訓導處的受難者(當地人稱他們為「新生」)在「勞動 改造」過程的狹縫裡與綠島人各種層面的互動、與大自然、天地為伍的生活實態。

《綠島的一天》嘗試呈現:從追索歷史記憶的緩慢過程裡,與觀眾分享受訪人的過去經歷、現在心情和未來的願望。因此,這支影片不是採取計畫性的拍攝方式,是在繁複的追尋記憶的過程裡的紀錄,是多層思考下割捨、選擇後的剪輯,遺珠之憾無數,要清楚說明出場人物的背景故事,就需要每一人物一篇故事的「本事」。

出場人物以1950年代綠島新生訓導處的受難者為主要述說者,穿插家屬:妻子、兒子、孫女等不同世代的回憶;綠島人與新生的生產勞動、交易貨品、醫療、演戲等等互動所產生的情感流動;遊客來到綠島對自然環境的感受、參訪人權園區的心得。以上這些多面向的故事組織成影片裡,人與人交往最樸實的面貌,雖然處在身分彼此不同的境遇。黑白及彩色畫面交替出現在影片中,述說過去、描繪現在的話語,織出了記憶之網。

對受難者而言,綠島是她/他們生命中的第二故鄉,有一位外省籍受難者甚至堅持:綠島是他惟一的故鄉,他年紀輕輕就來到新生訓導處。受難者她/他們關切綠島的未來、自然生態,因為過去綠島最純淨的大自然,生養了她/他們的身體,撫慰了她/他們的心靈;對遊客而言,綠島美麗的山海吸引了他們,卻難以想像60年前同樣年輕的「祖父母級」前輩的受難者在島上度過漫長15年,這一切是台灣和綠島的無形資產,全世界可能沒有這樣的孤島述說著這麼多說不完的動人故事。

(圖說:受難者胡子丹參加2008年青年體驗營時,接受口訪記錄的情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