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圖文版權所有,若有轉貼、引述請先取得同意◆   【回首頁】

<<<<<<白色恐怖受難者最新名單展、和平詩畫展、世界和平博物館特展,持續展出中,歡迎參觀。><<<<<<
顯示具有 紀錄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紀錄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綠島的一天》前記之二

文/曹欽榮

《綠島的一天》影片出現了幾位綠島人述說他們與早期新生訓導處的新生相處的印象,對白色恐怖歷史完全不了解的觀眾,第一次看這支影片可能很難理解政治犯怎麼和綠島人那麼熟?封塵幾十年的記憶,還難用「一天」這樣有限的時間來說明影片層層疊疊的歷史記憶;一天是遊客的一天,是觀眾的一天,是綠島人的一天?或是追尋已將消逝的記憶的一天。
(圖說:綠島中寮村耆老陳新傳說明自家房舍旁的廚房,是新生訓導處「新生」50多年前幫忙蓋的。)
(圖說:2006年3月27-28日,文史調查團隊陪同受難者陳鵬雲、盧兆麟(右)、陳孟和(中)、黃石貴(右)第一次去綠島戶政事務所申請自己在綠島的戶籍,他們說:「我們也是綠島人。」這次在綠島會見許多綠島鄉親:陳新傳、田份來、田亦生和他母親、蔡居福、林登榮。)

從頭說起,我於2001年5月因為規劃綠島人權紀念園區,帶著團隊開始進出綠島無數次,因此與綠島人結緣,其中一位田份來女士,相識已經8年,她給我深刻的印象和人生啟發。她在影片中出現較長的一段,說明新生醫師王荊樹為中寮婦女取出嬰兒死屍,另一段與兩位外省籍受難者在機場不期而遇,影片所能說的就是幾秒鐘。田份來的形貌在不斷相遇中突顯了新生與綠島人的特殊關係,連結著人與人相遇的幾十年相通的情感。

2005年10月27日第四期綠島社區報,我曾經寫下我所知道的田份來女士:「綠島政治犯之寶-田份來」,原文如下:

第一次與田媽媽見面,已經是四年前的夏末。

我們拜託幾位政治犯陪同尋訪綠島政治犯監獄遺址,陪同前往的鄭清田前輩(1961年涉蘇東啟案,判刑12年,1977年釋放,離開綠島,2004年過世。)一路上沉默不語,二十四年不曾再訪舊地,前輩的神色與內心交織著複雜的情感吧。到了綠島已是午餐時間,席上鄭先生談起當他離開綠島時,「阿來阿」買了機票讓他回到台灣,不知道「阿來阿」是否還在綠島。

透過林登榮老師幫忙聯絡,「阿來阿」正好回來綠島。眾人多麼期待見面那一刻,也許吳鍾靈前輩(1958年涉林再受等6人案,判刑十年,時年31歲,任上尉情報官。)想帶著鮮花到蘇素霞墳前致意的心願,透過「阿來阿」,或許知道蘇小姐的墓在哪裡,蘇小姐與政治犯的悲劇戀情故事,一直在政治犯之間流傳著。

「阿來阿」到底是誰,認識許多50、60、70年代的政治犯。

不久,戴著紅色鴨舌帽的「阿來阿」騎摩拖車來到用餐的莊稼厝庄腳店,大家站起來一陣騷動,綠島人與政治犯相會霎那,令人動容,「阿來阿」與鄭先生互相緊握著雙手,久久不放,激動不語。那一天,「阿來阿」帶著我們一同尋訪監獄與克難房舊址,但是,聽說蘇小姐的骨灰放在台東市。

之後,我們陸續採訪各年代的政治犯,「阿來阿」的輪廓逐漸浮現,許多政治犯提起她。四年來,去了綠島無數次,不再遇到田媽媽,在台北打電話約田媽媽,她可能在高雄女兒家,可能在泰國開工廠的兒子處,也會住在台北女兒家,總之,想要好好採訪她的心願,一直不能實現。
昨日在綠島的生態解說員訓練,二十多人連續兩日上課,最後的下午,學員仍然認真聽完綠島人權園區與各國紀念館的介紹,晚上,旁聽文化生態協會為綠島社造紮根工作的會議,感受到地方為鄉里永續發展的熱情和動能。

2005年9月24日,綠島初秋的上午陰霾多雲,昨夜陣雨稍稍降低炙熱島嶼的暑氣,丹瑞颱風環流帶來多變的天氣。正在猶豫是否提早離開綠島,以免像前天飛機不飛,來上課的老師、工作人員坐船,吐得掏心掏肺。東管處工作站的田鴻銘先生說:「姑婆在綠島,要不要去和她聊聊。」太好了,田先生的姑婆就是田份來女士。到了中寮田媽媽家,很快聊起鄭清田前輩因為拘禁綠洲山莊刑滿,被留訓三年當採買,與當時在中寮開雜貨店的田媽媽慢慢熟識。四年前見面之後的中秋節前,鄭先生騎著機車帶著太太,送月餅去給住在台北女兒家的田媽媽,仍然微溫的月餅,讓田媽媽感動不已。我告訴田媽媽鄭先生已經過世,田媽媽泛紅著眼框。

1933年生於公館村的田媽媽,回憶起1951年5月17日第一批政治犯到達綠島之前,當村長的父親(田添財)奉命於公館沿路準備大桶飲水,等待新生到達。軍民合作的要求,使田家後來長期與新生訓導處官兵、新生打交道,嫁到中寮村長(李傳福)家,因為夫家經營雜貨店,延續與監獄伙食採買的接觸,從新生、職訓總隊、到綠洲山莊政治犯。

談話中,田媽媽提到許多位政治犯和職訓總隊受刑人,尤其備受欺壓刑打的人,有機會來到雜貨店,她總是給他們茶水和安慰。雜貨店不只供給柴米油鹽,還散發人間溫暖吧。田媽媽記得總共買了三次機票給釋放的人回鄉。

39歲時,丈夫於台東車禍過世之後,田媽媽挑起6個小孩扶養的重擔,還有餘力關心受苦的人,她說這是觀音媽牽的因緣,讓她在小小的島上認識那麼多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有來自中國各省,當然有來自台灣各地。

與田媽媽也聊到日據時代的經驗、聽聞,尤其原住民的傳說,她聽過父親提過將軍岩附近曾經挖出原住民的遺骨。從太祖移來綠島她是第五代,如今,她三岸四地雲遊來去,因為中元節普度回來拜拜,準備舊曆9月19日觀音媽生之後,到台北女兒家住,我們相約台北見,有更多的政治犯期待與她見面。

小記:與田媽媽交談過程中,不斷聽到隆隆的機車聲劃門而過,在中寮狹小的次要道路兩側,顯得特別刺耳,遊客聽不到這般難過的聲音吧。

被採訪過的受難前輩陳英泰記得到達綠島曾經因為非常的渴,喝到綠島人提供的水,田媽媽證實了記憶是真實的存在彼此之間。與田媽媽的因緣持續著,2006年終於在台北她的女兒家採訪她,請教她有關新生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她說:一對婆媳到綠島傷痛欲絕的一幕,聽說大兒子被槍斃,弟弟被送來綠島很快就過世,令她難忘。根據檔案,我告訴她,應該是謝桂林醫師(1950年11月28日被槍決)兄弟,弟弟謝桂芳到綠島不到三個月病逝新生訓導處(1951年7月26日)。

之後,邀請田媽媽和女兒(兒時身體不好,曾經受新生醫師照顧)到受難者的慶生會與更多受難者相會;也曾經帶著受難者去綠島拜訪她,如今曾經一同隨行的受難者長輩黃石貴、盧兆麟已先後過世,每次去綠島我總會問田家的親族田媽媽回來綠島嗎,受難者長輩黃石貴、盧兆麟過世的消息,我都是在綠島與田媽媽見面時,告訴她,她多麼遺憾的說:「如果石貴搬來綠島住,也許可多活幾年。」她知道盧兆麟於2008年2月28日在台北馬場町紀念公園為年輕人講解白色恐怖歷史而倒下,離開人間,深深不捨。
(圖說:2009年1月16日,農曆12月21日,園區文史調查團隊帶著外省籍受難者鄧華勝(左)、毛扶正(中)於1月14日第一次回到綠島,回程正在綠島候機室,巧遇田份來女士(右)搭機回到綠島,準備過年。)

2009年1月陪兩位外省籍受難長輩第一次回綠島,回程在綠島機場候機時,遇到搭同一台飛機回鄉過年的田媽媽,受難長輩與她話說從前,鄧華勝一直向她鞠躬說:「謝謝綠島人對他們的照顧。」而毛扶正說:「綠島是他真正的故鄉。」他的台語是在綠島開始學的;我又如何告訴她:曾經為了替蘇素霞安魂而去台東的許昭榮前輩,於2008年5月20日在高雄旗津自焚身亡,時間短促,我終究沒有說。許昭榮前輩原來準備參加2008年5月17日人權青年體驗營,後來取消,他是否心意已絕,留在高雄為他奔波多年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奮戰,讓我們後輩深深遺憾。
「記憶之網」並不容易織起來,需要時間和人類學田野式的深入採掘,《綠島的一天》是記憶之網的一處隱蔽的小小角落,有賴更多的有心人,織起我們的歷史記憶之網。

《綠島的一天》前記之三

文/曹欽榮

《綠島的一天》影片名稱的「一天」用詞引起各種回應,「一天」到底指時間段落24小時,還是表達「一天」是「一天又一天」的時間持續性,前者說明了借助影片紀錄過去歷史記憶而能夠表達的語言意義的限制,後者的說法涵蓋了前者,但是具有時間的持續性和故事延展性。當代社會是充滿視覺影像的世界,歷史紀念館接收不斷更新的影像技術、設備的影響,採用越來越多的影像畫面來連結歷史記憶。但是影片能說的時間跨度到底是有限、還是無限,或是影片只能傳達有限的主題或問題意識,觀看者各取所需,不一定能接收到影片所設定的各種想法,這個問題留給觀眾。
(圖說:政治受難者在綠島克難製作的小提琴。由上而下,製作者分別為:陳孟和、林粵生、王文清。)

《綠島的一天》出場人物超過50位,拉出兩條主軸:

一、綠島人(多數是與綠島人權園區最靠近的公館村人)與受難者關係:綠島人有耆老陳新傳(中寮人)、田份來、公所退休職員田輝鴻、退休老師林登榮(南寮人)、公所職員田瑞鴻、自由業田瑞煌、自來水廠職員田亦生、潛水業者蔡居福、小吃業者田珍珠、木工師傅唐樹香,她/他們分別在年輕時期及孩童時期與新生有過特殊的互動關係。

二、受難者及家屬:尤其突顯兩個切面,與綠島人互動的記憶和對親人的記憶,尤其是第三代追尋祖父輩的記憶,產生了記憶引起人類微妙的返返復復的過程,為什麼這麼說呢?人們總是希望儘快遺忘痛苦的過去,又期待那些痛苦的過去經驗能夠去蕪存菁,留給後代避免重蹈覆轍的可能,在這樣的兩難狀況下,什麼時候可以說,怎麼說才合適,說了有沒有用,種種的考慮和遲疑,變成受難者當事人和他的家人相處中的難處。

以上的兩條主軸又穿插了許多人物,其實每一位出場的人彼此多數互相不認識,卻共同在一支影片裡出現,隱隱約約共同關心的事,就是對歷史的好奇心,對綠島這樣的環境的過去和現在有什麼不同的好奇心。

西方古代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驚奇』是世上最偉大的哲學情感。」確實如此,哲學不斷在問各種為什麼的問題。而驚奇就是好奇心,追問一切問題,當我們知道受難者在1950年代的綠島度過15年,到底他們是如何度過的?兩千人在物質缺乏的孤島,除了基本生活,怎麼還會有時間、精力、材料去製作小提琴?用現代的話說:這就是「永續」的本質之一吧!取之自然、用之自然。
(圖說:受難者蘇友鵬醫師拉小提琴的神情。)

我們就來談一談影片中出現的小提琴的故事。

已經記不得什麼時候了,聽說著名小提琴家胡乃元的第一支小提琴就是在綠島製作的,實在不可思議!可能嗎?五十多年前完成一把小提琴的取材,全部來自火燒島上嗎?我們也許會用怎麼可能來質疑這是傳說,現實問題困難重重,何況人又被監禁的情況下。但是,幾年來,採訪過程證實了這樣的小提琴還不只一把,及他可能上百把,為什麼製作這些琴、如何製作、監禁的歲月裡又如何可能?是什麼樣的條件和堅持、是…?後來,又傳說胡乃元幼年第一把琴是父親胡鑫麟(眼科醫生,在綠島新生訓導處十年)回到台灣後,請仍在綠島的難友製作,我因為採訪胡乃元的母親胡李碧珠,見過那把琴,到目前還不能證實它是綠島製的,但是又何妨,琴的追索故事勢必要持續下去,採訪過程中,我陸續看到了四把綠島牌的小提琴,相貌不同,但是,手工感十足,有如西方近代思想家班雅明所說的「靈光」(aura)一般,發出靈魂深處的光采,追索這樣的提琴故事的軌跡,我們需要具有「靈光」般的敏銳感,持續不斷的精神,傳承歷史中可貴的精神。
(圖說:受難者王文清用當年自製的小提琴演奏。)

影片中出現了2008年5月綠島人權藝術季,受邀遠從美國回國到綠島演奏的胡乃元,80幾歲的胡媽媽這次也同行,胡媽媽並沒有在影片中出現,這是胡媽媽在幾十年前,前往綠島探望胡鑫麟醫師之後,第一次再來到綠島。
(圖說:陳孟和說明製作小提琴的過程。)

另一段由受難者陳孟和談到他在綠島製作一年的小提琴,這把琴至今仍然閃閃發光。最早寄到綠島新生訓導處的一把小提琴,是胡鑫麟醫師的同事蘇友鵬醫師在綠島時,由台大醫院的同事寄給他,當時新生訓導處管理單位開始借助各種「新生」的活動,來紓解管理壓力。蘇醫師這把琴帶來新生製琴風氣,這把琴是仿製的原型,陳孟和製作的琴就是根據蘇醫師的琴縮小版。陳孟和這把琴送給妹妹的女兒,又是另一段故事的開始。

《綠島的一天》只有幾秒鐘有關小提琴的片段,如果繼續追下去,我們勢必要懷著夢想和希望,探索這個綠色島嶼曾經發生的「驚奇」故事,就讓我們探索島嶼的過去、想像它的未來,傾聽海潮聲響…吧!(2009.07.07)

《綠島的一天》前記之一

文/曹欽榮

《綠島的一天》記錄片短短40多分鐘,鋪陳了幾十年來政治受難者與綠島人之間的動人故事,多軸線的故事和三代之間的人物,穿梭在台灣與綠島的時空逆旅。《綠島的一天》呈現8年來採訪受難者累積的初步成果,影片緩緩掀開將近60年的封塵記憶,許多更動人的生命情懷故事,需要更多的40分鐘、和更多的一天來娓娓陳述。
(圖說:《綠島的一天》緩緩掀開將近60年的封塵記憶,許多更動人的生命情懷故事。)

影片裡有2001年採訪白色恐怖受難者的錄影紀錄,最近的錄影紀錄是2009年6月在綠島和台北。這支影片的想法來自長期採訪許多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家屬,她/他們的生命經歷連結著綠島難忘的記憶,這些記憶也同時交織著當時封閉島嶼的綠島人的記憶。

尤其新生訓導處(1951- 1965年)時期,「勞動思想改造集中營」常被形容為白色恐怖時期,綠島監禁受難者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則是封閉式高牆圍繞的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1972- 1987年,通稱綠洲山莊)。一般所稱「集中營」式管理監控,仍然是封閉式的,集中營很難描述當時新生訓導處的受難者(當地人稱他們為「新生」)在「勞動 改造」過程的狹縫裡與綠島人各種層面的互動、與大自然、天地為伍的生活實態。

《綠島的一天》嘗試呈現:從追索歷史記憶的緩慢過程裡,與觀眾分享受訪人的過去經歷、現在心情和未來的願望。因此,這支影片不是採取計畫性的拍攝方式,是在繁複的追尋記憶的過程裡的紀錄,是多層思考下割捨、選擇後的剪輯,遺珠之憾無數,要清楚說明出場人物的背景故事,就需要每一人物一篇故事的「本事」。

出場人物以1950年代綠島新生訓導處的受難者為主要述說者,穿插家屬:妻子、兒子、孫女等不同世代的回憶;綠島人與新生的生產勞動、交易貨品、醫療、演戲等等互動所產生的情感流動;遊客來到綠島對自然環境的感受、參訪人權園區的心得。以上這些多面向的故事組織成影片裡,人與人交往最樸實的面貌,雖然處在身分彼此不同的境遇。黑白及彩色畫面交替出現在影片中,述說過去、描繪現在的話語,織出了記憶之網。

對受難者而言,綠島是她/他們生命中的第二故鄉,有一位外省籍受難者甚至堅持:綠島是他惟一的故鄉,他年紀輕輕就來到新生訓導處。受難者她/他們關切綠島的未來、自然生態,因為過去綠島最純淨的大自然,生養了她/他們的身體,撫慰了她/他們的心靈;對遊客而言,綠島美麗的山海吸引了他們,卻難以想像60年前同樣年輕的「祖父母級」前輩的受難者在島上度過漫長15年,這一切是台灣和綠島的無形資產,全世界可能沒有這樣的孤島述說著這麼多說不完的動人故事。

(圖說:受難者胡子丹參加2008年青年體驗營時,接受口訪記錄的情景。)

綠島的一天

影片資料
出品: 2009(台灣) 片長: 42min
導演: 洪隆邦       語言: 中文 | 台語 | 英文

電影介紹
8年口述掀開60年記憶,《綠島的一天》展現政治受難者與綠島百姓,在曾經與世隔絕的島嶼,串聯起一段長達半世紀以上的人間情誼。

2009年製作的《綠島的一天》影片,8年來由許多文史工作者、導演接力採訪錄影,分別在綠島、台北、台灣各地拍攝記錄超過兩百位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綠島人、遊客,本片由導演洪隆邦負責剪輯,涵蓋其中的50人。

影片反映50年代在綠島監禁政治犯的「新生訓導處」的受難者,在物質條件極度缺乏的環境下,與大自然共生,創造無限的人類豐富遺產。50年代監禁政治犯人數最多時近2000人,與當時綠島居民人數相當。影片中透過受難者與綠島居民的回憶口述,點點滴滴勾勒出當時在新生訓導處的「新生」,為綠島帶來農業、醫療、教育、文化的轉變與進步。

掀開記憶必須當事人願意述說,一代接著一代持續保存記憶。影片中出現的受難者第三代張旖容,透過參訪2005年、2007年相關展覽,追尋外公醫師黃溫恭的事跡,甚至遠赴日本拜訪外公就讀的大學找資料,向檔案管理局申請外公相關檔案,赫然發現五封外公被槍決前一天所寫的五封遺書。其中一封深情表達給無法謀面小女兒的疼愛之情,這封信的複本終於在五十六年後意外出土,由外孫女交到女兒手中;另一封與妻訣別遺書,希望妻子能將自己的遺體捐給台大醫學院作為研究使用,造福醫界,半世紀前醫者崇高的人道精神,令人深深感動。

60年前孤絕禁地的火燒島對比今天觀光熱點的綠島,突顯年輕遊客好玩的島嶼旅行之外,她/他們也注重環境生態,影片中所有的人在這一點共識上,用同理心關切「生存」課題,遊客自然容易了解60年前在綠島的受難者、綠島人如何生活。影片藉由歷史記憶交織出彼此共同關懷未來環境的共識之後,必須知道我們的過去人權歷史中,發生了什麼樣我們不理解的人類精神,如此才能更有信心為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生態而努力。


影片畫面

火線任務─台灣政治犯救援錄

影片資料
出品: 2008(台灣) 片長: 30min
導演: 陳麗貴       語言: 中文 | 台語 | 英文

電影介紹
就像世界上所有歷經威權統治的國家一樣,解嚴前的台灣,與統治者想法、立場不同的人們,逐一入監成了政治犯。
本片訪談多位政治犯及參與救援工作的人們,配合資料畫面與珍貴史料,重現當時救援情景。以Lynn Miles (美國人,救援者)為主要的敘事者,帶出1969年彭明敏逃亡瑞典、1970年12月台灣政治犯名單初次向世界公布,1972年謝聰敏被捕消息公開、1979年美麗島事件及1980年林家血案等。事件的當事人,如何在海內外台灣人及國際人權工作者的救援協助下,重獲自由、追求新的人生﹖這是本片精采之處。
影片的氣氛隨事件開展而跌宕,表面是「自由中國」,實則為「戒嚴台灣」,人權工作者如何運用巧思突圍?劇情發展到美麗島事件為最高潮,強烈的人權關注與壓力撼動了當局,台灣民主運動走向新的歷程。解嚴後的台灣被評為「完全自由」的國家,但如何由人權輸入國轉變為人權輸出國?是未來的課題。

影片海報


我的人權之旅

影片資料

出品: 2008(台灣) 片長: 30min
導演: 陳育青       語言: 中文

電影介紹

這是一部為了小學生、中學生而編寫的影片,當然也適合大人觀賞。以劇情片的故事,結合真實歷史事件,補充長久以來非常缺乏的人權教育空缺。

小敏和媽媽到綠島旅行,她們騎腳踏車環島,欣賞美麗的景致,一路上,媽媽說了好幾個故事,經過公路旁的馬鞍藤、山崖邊的孔子岩,都有故事。有的悲傷、有的溫暖,有的讓人迷惘。
小敏不時提出天真的問題,腦海也浮現自己的想像畫面。原來那些故事不只是故事,是真實的歷史,就發生在綠島,或是台灣。她還不是很了解「人權」的完整定義,不過她希望自己永遠是個自由自在的人,不要被傷害、不要被強迫與親愛的家人分開,她也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和她一樣自由自在。這個春假,享受溫泉、新鮮的空氣、美麗的風景,她還懂了不少事情!

影片海報

長夜將盡

影片資料
出品: 2000(南非) 片長: 94min
導演: Frances Reid & Deborah Hoffmann       語言:

電影介紹
南非屠圖大主教主持「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調查南非種族隔離時期,受難事件的紀錄片。

影片海報

我雖死去

影片資料
出品: 2006(中國) 片長: 68min
導演: 胡杰       語言: 中文

電影介紹
◎華語紀錄片節2008長片組冠軍
◎2007 英國牛津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2007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2007 香港亞洲電影節

反映文革血腥的記錄片,是中國大陸獨立影片製作人胡傑的作品,內容回顧了1966年8月5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副校長卞仲耘在校內被紅衛兵學生打死的案件。在影片中,卞仲耘的先生王晶垚老人以珍藏了多年的照片、血衣、沾有糞便的褲子、停在三點四十分被打壞了的鋼製手錶、徽章、信件、大字報等等一系列證據,呈現中國大陸文革中發生的一個悲慘事件。

影片海報

殺人機器S21

影片資料
出品: 2001(法國/柬埔寨) 片長: 105min
導演: Rithy Panh      
語言: 柬埔寨語

電影介紹
1974-1979 高棉約有二萬人在審問中心S21被審訊、拷問跟謀殺。導演花了三年時間來調查,透過獄卒以及囚犯之間的對抗,揭露了極權主義機制的本質。

影片畫面

皮諾契案

影片資料
出品: 2001(法國/智利/比利時/西班牙) 片長: 110min
導演: Patricio Guzman       語言: 西班牙語

電影介紹
智利軍事獨裁者皮諾契統治智利期間,海外累積了1700萬美金存款,國內則造成四千人消失及遇害,數以萬計的凌虐與普遍性的流離失所。1988的一場公投失利使皮諾契釋出行政權力,但他仍掌握軍權。直到1998年他因病就醫,已下台的柴契爾夫人不能提供保護,西班牙政府提出違反人權的控訴,皮氏在倫敦遭到逮捕準備接受引渡…。

影片畫面